77779193永利集团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所
2018—2019学期学术年会顺利举行
2019年1月8日,77779193永利集团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所举办了以“交流研究成果 提升研究品质”为主题的学术年会。
本次学术年会共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陈正华副教授主持,主题为“教师专业修为与教育哲学反思”。首先发言的是杜钢副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孔子教师形象的显隐之辩”。他指出,孔子教师形象不存在真假之别,只有显隐之辩。消弭孔子教师形象显隐之辩有品读其文言和体证其行持两种取消方式。博士生王沛然的报告题目是“小学教师反省思维的生成——杜威反省观对小学教师的启示”。他指出小学教师要从一种审视、批判与理性的高度来思考自己教育教学中所发生的一切困惑, 终极指向是对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性探求的渴望。岳欣云副教授以“数学教育的育人价值”为题,围绕形成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四个方面对数学教育的育人价值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博士生董颖的报告题目为“阅读与写作:专业教师的诞生”。她认为阅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视域融合”,它有助于唤醒专业之思,有助于教师专业之思的养成。朱晓宏教授作了题为“实践取向教师教育——基于哲学视域的反思与重构”的报告。她指出,现行的“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片面依赖个体的自然经验,加剧了理论与实践在教师专业素养形成过程中的割裂状态。她尝试建立“理论-实验-实习”三维一体的课程框架,以此形成超越自然经验的理论自觉。
中场休息后,丁永为副教授报告“全球史视域中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衰落(1929-1958)研究“。丁老师用诙谐幽默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将我们不知不觉地带入了全球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历史视域之中。他指出,从洛克开始,教育中就存在的两种取向—理智和理性,杜威用经验将两者打通,带来了观念上的解放。博士生王锋治的汇报题目是“时间的绽放:领会林肯The Gettysburg Address“。她基于现象学存在论指出,经典的存在具有时间性,领会经典的过程是朝向经典、经典向你呈现、与经典同情共谋的时间绽放的过程。李文道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性别研究和家庭教育“。他提出四个男孩危机,且不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此也有着同样的影响。博士生王帆做了题为“现象学教育学在中国四十年“的报告。她提出了现象学教育学在国内发展的四个阶段:“最初传播阶段”、“初期探索阶段”、“理论自觉阶段”和“本土意识阶段”。蔡春教授以“教师教育的道路问题“为题进行了报告。他主张哲学取向的教师教育的道路,因为它思考了教育的基本问题,能够培养出奠基于对教育有着本质理解的教育改革者。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能养成教师创造性的思维,使之基于自己的理解和实际的教育境遇,形成自己的方法,从而实现一种深度教学。
下半场由丁永为副教授担任主持,主题为“教育学的多维度思考”。首先是高洁博士的发言,她发言的题目是“后真相的实质与后真相时代的民主教育“。她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分析了“后真相”的实质内涵与特点,并指出“后真相”本身即为真理,这种真理形式的诞生弥合了主观与客观的巨大鸿沟。姜月副教授以“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为题进行了发言。她采用田野调查法对北京石景山区一所接受农民工随迁子的学校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并基于多元文化理论的视角分析了这个学校采取的系列措施和行动。博士生姬甜甜以“家庭教育中儿童观的透视与探析”为题做了报告。她指出,分析家庭教育要从分析家长的儿童观入手。提出要把社会主导形态和学术理论下的儿童观转化为大众意识的儿童观的观点,由此提出了“家庭教育复位”的讨论和倡议。孙丽萍博士的报告题目是“中国父母的心理控制及与青少年情绪的关系”。她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父母对青少年的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有何不同,呈现了她利用交叉滞后模型分析心理控制对儿童情绪和焦虑的影响的实验数据和结果。
稍事休息后,陈正华副教授报告“教师交流的合法性分析”。他指出教师交流迫切需要解决合法性的问题,同时就“如何理解教师交流的合法性”、“教师交流的合法性是什么及法律保障”等问题进行了讲解。博士生任纪远报告“域内相逢:家校合作矛盾的反思”。他基于田野研究的日志和数据分析家校合作的现状,提出域内相逢的概念,即教师与家长的竞争与合作,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碰撞。唐一鹏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北京基础教育规模的历史变动与未来趋势”。他对比了北京市内教育财政增幅、GDP增幅和财政总支出增幅等情况。康丽颖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教育理论建构的场域与视域”。她以医生诊断和医学的相关知识作类比,指出了教师和医生都会面对两个问题: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关系,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以此提出学科理论建构和转型中的问题。
最后,学术年会在康丽颖教授的总结发言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以康丽颖教授的原话来结束本次报道。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所第二届年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团队积极参与,选题丰富多样(跨领域、跨二级学科),发言生动有趣,讨论气氛热烈,表达了我们这个团队对教育的之思、之问、之行、之为!
撰稿人:王锋治、杨璐波、冀惠
审稿人: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