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即逝。转眼间2018年过去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迎来了新生,老师和同学们也纷纷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上创造着喜人的成果。2019年1月4日下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在东区B815召开2018-2019学年学术论坛,各位老师和同学代表纷纷借此机会将各自目前的研究成果向大家做以展示。
本次学术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的报告主要以所里的老师们为主,几位老师均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向大家展示了精彩的汇报内容,最后安排了王丽雪同学的开题答辩会;下半场主要是我所博士生和硕士生代表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以下是各个报告的具体内容:
桂勤研究员的报告主题是《周易与比较教育》。桂老师从定位与国外学者对话谈起,指出定位是研究者结合专业特点与研究者个人兴趣专长从独特性角度对自己定位,以便在国际学术界能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与西方学者对话;《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基础和当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新旧三论有很多契合处,可以发展出和合教育。和合教育是用数象言三种方式,和合古今中外各种教育理论与实践,尤其是统合终生教育全纳教育全人教育即教育的“长宽高”;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定制的个性化的教育,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努力方向是向着建立起数象言三种方式的和合教育库而努力,为定制的个性化教育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桂老师还通过分享自己做学问是怎么定位的这一经历,对同学们在这个领域定位方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使大家受益匪浅。
桂勤(研究员)作报告
沈蕾娜老师作报告
第二个发言的是沈蕾娜老师。沈老师的报告主题是《“知识银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理念、机制与影响》。沈老师向大家阐释了世界银行成为“知识银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并从知识的生产、管理和传播的角度向我们分析作为“知识银行”世界银行是如何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并且分析了“知识银行”的实质到底是知识服务还是知识控制?。她指出“知识银行”具有多重双面性,因其所提供的(教育)知识既是一种公共产品,又是被世界银行所认可的知识:支持和维护世行发展意愿(自由化和私有化);绝对普遍性而不是有争议或视具体情况而定的;知识来源非对称的(主要是发达国家)。
紧接着,乔鹤老师以《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竞争力的研究范式》为题,从高等教育竞争力谈起,指出以往关于高等教育竞争力的研究多倾向于定量研究。接着乔老师指出本研究中的“范式”主要指研究者思维方式与方法技术的转变,并详细阐述了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本土化范式、知识范式以及现代化范式三种范式,以这三种范式对伦敦、巴黎、东京、纽约、新加坡、北京等六个国际大都市的高等教育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
乔鹤老师作报告
刘帆老师作报告
刘帆老师的报告则结合自身近两年来从事教师教育的经历,为大家做了题为《以学科教学案例为中心的学-研-教整合教育硕士培养初探》的报告,提出了以学位论文写作为轴心的两年学习过程的全方位整合,成为教育硕士研究性学习与反思性实践相结合的抓手,实现有哲学高度的教育理论思考、把握内涵实质的学科知识学习、指向素质教育的教学设计的整合,并在模拟实践和教学实习中亲身践行和充分反思,再以最终的学位论文、教学实录等成果汇入共同体财富,成为后续研讨和教学的资源,以此实现教育硕士从学到教的专业成长。
上半场的最后环节是研二年级王丽雪同学的毕业论文开题答辩会,她论文题目为《欧盟伊拉斯谟计划运行机制研究——全球教育治理的视角》。王丽雪同学基于充分的文献整合与分析,从伊拉斯谟计划开始谈起,并基于全球教育治理这一视角对欧盟伊拉斯谟计划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介绍。
报告完毕各位老师纷纷基于自身的理解为王丽雪同学提出了各自独到的意见。王楠老师基于自身对欧盟和高等教育的了解,提出了要立足于欧洲这一大背景的建议;桂老师就论文题目本身发问,并借此机会为大家讲解论文的选题与研究价值;沈老师则建议要从欧盟怎样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这一合法性与合理性着手,并建议修改为基于教育治理的理论视角,从教育治理的理念、主体、客体、机制(方式)、效果等方面来看欧盟进行教育治理的机制;最后刘帆老师指出,大家做比较教育研究时经常会对超出自身生活场域的事物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必须谨慎而有所反思地应对的挑战,王丽雪同学即将开始的赴欧留学正是切身感知研究对象的好机会。
王丽雪同学的开题答辩会
上半场的汇报在师生们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尾声。短暂的茶歇过后,下半场汇报开始。
首先是张霄同学代表博士生做了题为《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理科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基于现象图析学视角》的报告。张霄同学以2007~2018课程改革为背景,基于现象图析学的视角,通过质化与量化的方法对高中理科教师教学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报告为大家今后怎么运用某一视角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且张霄同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为各位研究生学弟学妹做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张霄同学作报告
王蒙华同学作报告
研三王蒙华同学就毕业论文的部分内容向大家作了分享,报告主题为《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师知识研究》。报告由知识观讲起,深入到教师知识观的转变,舒尔曼的教师知识观是什么,层层深入地为大家介绍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索。
毕思涵同学作报告
研二毕思涵同学为大家做了题为《政策工具视野下的美国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以纽约州“力争上游”计划(2010-2014)为例》的报告。政策工具是政府在部署和实施政策时的实际方法和手段,毕思涵同学以纽约州“力争上游”这一计划为例,细致地向大家介绍了政策工具视野下的美国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及其特征。
最后是研一新生代表进行发言。张若凡同学首先就她的课程论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慕课模式——以意大利威尼斯大学为例》向大家做了汇报,然后就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与感悟向大家做了分享,并强调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基于主动性的学习过程。张晋同学的报告主题为《那些你看不见的时间》,主要就这一学期的活动和读书进行分享,重点介绍了加拿大科学教育学者Roth的《concrete humen psychology》中对“思维与言语”的理解,并介绍了Roth采用纪录片进行微分析的研究方法。
上图为张若凡同学作报告,下图为张晋同学作报告
最后,2018-2019学年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学术论坛在既热烈又祥和的气氛中落下帷幕。本次学术论坛学术成果丰硕、汇报内容多元,对加强比较所师生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衷心地祝愿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明天越来越好!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全体师生也恭祝大家2019新春快乐!
(撰稿人:王一雪 审稿人:沈蕾娜)